最後更新日期: 2022-10-17

由於胎兒在懷孕後期快速的成長,孕媽咪身體也會出現明顯的變化,為的是要迎接小生命的到來,然而面對生產的倒數階段,準媽咪出現哪些身體狀況要特別小心注意?
內容目錄
懷孕後期1──身體外觀3變化 – 身體不舒服的現象主要以下肢為主
■ 肚子變大,腰痠背痛找上門 出現腰痠背痛的主要是因為懷孕時受到賀爾蒙的改變,使得關節軟化、鬆弛,越到妊娠後期,母體也會受到變大的子宮壓迫下肢靜脈與神經,影響血液循環以及背痛的現象發生;同時間胃部因為受到子宮的往上擠壓,孕媽咪也容易感到胃不舒服。臺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震宇表示,由於懷孕後期肚子快速的變大,所以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也會一一的找上門,像是覺得肚子好重、腰痠背痛、水腫明顯、更容易覺得疲累等,此時,身體不舒服的現象主要以下肢為主。 陳醫師建議,如果覺得腰痠背痛可以使用孕婦專用托腹帶,此乃採用物理式的支撐方式,目的在於減輕腹部的重量,減緩脊柱彎曲的角度,但如果使用上反而覺得更不舒服,則不要使用。最重要的是,日常生活中盡量多多休息、減少過度勞累;不要久坐久站、彎腰駝背、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種姿勢;並且穿著舒適的平底鞋為宜。
■ 下肢浮腫,靜脈曲張、抽筋跟著來 多數孕媽咪到了懷孕後期下肢水腫的現象益發顯著,感覺身體突然胖了一圈、出現笨重感,可能同時伴有靜脈曲張的症狀。這是因為女性身體中的激素對血管壁的鬆弛作用,使得靜脈瓣閉合不全,而日益擴大的子宮也會壓迫下腔靜脈,容易在腿部形成一條條如蚯蚓狀的靜脈曲張。 此外,如果容易抽筋,孕媽咪要注意鈣質的攝取是否足夠(每日約需攝取1000至1500毫克的鈣),像是牛奶200毫升就有214毫克的鈣質,所以奶類比平常再增加一杯,後期每天約喝兩杯牛奶(約480 毫升),不夠的鈣質量可從其他食物如黑芝麻、小魚乾、豆漿、堅果類等補充,並且勿吃高鹽分、醃製類食物、加工食品等,必要時可以另外補充鈣片。 陳震宇醫師提到,出現水腫的孕婦也要避免久坐久站、並且多多休息,可以在睡覺休息時,將腳抬高到自己舒服的高度為止。雖然孕婦健康手冊提到懷孕末期宜採左側臥,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以減少水腫,但陳醫師提醒孕媽咪:「主要以自己最舒服的睡覺姿勢為主即可,如果左側臥不舒服,反而睡不安穩、睡眠品質也不好。」 此外,陳醫師補充,孕婦比較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的症狀,也就是坐著突然站起來、或是躺著忽然坐起來,會出現頭昏眼花的感覺,在懷孕期間更加危險,所以孕媽咪的動作或姿勢突然改變時,最好動作放慢。 (延伸閱讀:孕婦水腫,腳跟麵龜一樣嗎?4種方法告別孕期下肢水腫)

■ 妊娠紋上身 妊娠紋可說是懷孕媽咪外觀上的頭號天敵,妊娠紋一開始會先發紅、有時合併發癢,然後再出現紅色條紋,有時摸起來凹凸不平。陳震宇醫師解釋,妊娠紋通常由於肚皮在短時間內膨脹過快,導致皮膚受到快速牽扯,纖維組織斷裂所引起,但主要的原因仍是和體�